当前位置:老域名买卖-玉米号健康重阳节是怎么变成老人节的
重阳节是怎么变成老人节的
2022-05-23

每年到九月初九这个时候,很多人都会念这样一首王维的诗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;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茱萸是种什么植物。甚至连著名海派作家施蛰存也是如此:“(我曾)有一个很天真的体会,以为茱萸是一种草本或木本的植物,每逢重阳节,家家都仿清明植树之例,每人该种一株。王维因为自己在异乡作客,因而想到家里今年少一个人种茱萸了。”

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,因月、日两九相重,九为阳数,故称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节”。重阳节延续年代久远,早在汉代的文献里已被文人提及。是否在更早的时期已形成,学界没有确凿的考证。而到了魏晋以后,各种野史、笔记中对重阳节的记载相当丰富,可以说重阳节在当时已盛行于广大民间。此后则历代沿袭至今。

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人对自然时序的意识相联系。有研究认为,往上追溯,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对“大火”的祭祀。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,在季秋九月隐退,而火神的休眠,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。因此,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来为之送行。

显然重阳节登高避祸的意义并非因这个故事而起,但传说的确立却是重阳节相关信仰、仪式获得“合法性”的一种象征。与登高相伴随的饮菊花酒、佩戴茱萸这样的节俗事象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间思维方式的解释——因为它们能让瘟魔退避,人们由此可以远离疾病灾祸,保持健康安乐。